割水稻、打谷子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必修课
本报讯 (韩民权) 近日,割水谷成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稻打大学农场里,200多名学生麻利地干起了农活。为川割水稻、学生打谷子、必修翻地、割水谷成浇灌、稻打大学锄地……大伙分工明确,为川忙得热火朝天。学生
实际上,必修这所大学很早就将劳动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割水谷成通过劳动教育,稻打大学培养学生的为川劳动品格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干农活挣学分,学生这在全国高校中比较少见。必修这所大学实践多年的“农活必修课”效果怎么样?大学有必要开“农活必修课”吗?
割水稻,打谷子……
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
就在几天前,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农场里,200多名学生陆续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戴上草帽,手拿镰刀,忙碌了起来。
割水稻,打谷子、捆稻草、锄草、翻地、浇灌……秋意渐浓,在一番辛勤劳作过后,不少同学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眼看着自己付出后收获的果实,大家纷纷表示从中受益良多,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据了解,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5年建校之初就将“劳”字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内容之一,2006年开始,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会做人、能做事,”让劳动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所需的课堂,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理念。
该校劳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嶠介绍:“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尊重劳动,第二个就是学会劳动,第三个就是大学生还要创造性的劳动,那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就找到了一个具体的载体,就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我们想从这里面去汲取养分,所以当时学校领导就当机立断,学校2005年建校,第二年开春3月份,就创办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是我们的学生农场。”
学校成立学生模拟公司
学生可以深入参与全产业流程
经过13年的发展,学校农场已有20亩,除了水稻种植外,还种植了水果蔬菜等等,同时还有一小块儿鱼塘,做水产养殖。
丰收后的农作物和果实何去何从?学校为此还成立了5家学生农场公司。每家分公司都设立有总经理、生产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专门负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从种植到收割再到销售,一体化的运作中,每个环节都由学生深入参与。
李嶠介绍,像农田产出的大米等作物,经过加工包装后进行销售,所赚得的资金又将作为购买种子、耕地设备、农药的采购费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李嶠表示,学生在劳动当中还创办了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业的学生模拟公司,通过参与到全产业流程的体验,来实现资金的增值。整个过程中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参与的主体以学生为主。模拟公司每年把这个农产品销售出去,换回的资金又继续投入到生产工具的购买,种子、化肥的购买,继续投入到下一季的生产当中去。
劳动课已成必修课程
毕业生表示最难忘
就在几年前,学校把劳动课作为必修课程,与学生的学分挂钩,总共64学时,共2个学分,所有在校生不分专业都必须修完课程,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2018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劳动学院,在劳动教育方面改革创新、争创品牌,更加系统化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教学工作,把劳动教育从技能教育提升到品质教育。
就在前段时间,锦城学院对校友进行了一次专门的回访,在回访的内容当中,学生对于接受学校教育中印象最深刻的五个选项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劳动课。
李嶠介绍,虽然学校本身并没有农业专业,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吸取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养分,带动他们学习成长,促进人才的培养。
李嶠认为:“也就是说这个劳动教育是内生于我们学校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是后面附加上去的。所以从课程的设置,从我们老师的培训和学生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讲,劳动教育都是植根于进去的。全部学生都要参与进去,就是说要让他们体会农耕的全产业的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来真正的实践,来劳动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