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突破玉米增产瓶颈 产量大幅增加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浩力本召嘎查,通辽突破蒙古族农民韩必斯高力图开上了崭新的市科农用三轮车,又高兴又得意。尔沁高兴的左翼中旗增产增加是,这辆价值1万多元的玉米三轮车他一分钱也没花,得意的瓶颈是,他家玉米今年亩产达到1175.5公斤,产量他在全旗百亩玉米绿色超高产较量中夺得“种粮状元”,大幅三轮车是通辽突破靠他科学种粮获得的奖品。 提起自己种粮的市科本事,韩必斯高力图倍感自豪:“以前我这地玉米能打700-800公斤,尔沁产量在当地是左翼中旗增产增加高的,李老师来了以后说,玉米按照科学的瓶颈方式种田能让产量再提高,开始我还不太相信,产量但是三年下来,不相信也不行,实打实增产啊。”韩必斯高力图口中的李老师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李少昆。 通辽市玉米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产量提升陷于瓶颈。2018年开始,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在李少昆带领下,在通辽科尔沁区等4个旗县试验示范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韩必斯高力图玉米田就在李少昆的试验田附近,因此他近水楼台经常向团队的王克如研究员请教技术,“一点一点和老师学,遇到问题就赶紧请教,现在基本能掌握技术要点了。” 听说有好技术能大幅提高产量,科尔沁左翼中旗代力吉镇尼鲁德嘎查玉米种植户李辉赶过来“取经”。他看到试验田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非常疑惑:“有的玉米长得好,有的玉米长得也不行啊?”李少昆解释:“试验基地44个不同品种进行筛选试验,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种时间、不同水分和肥料用量、频次等100多个处理的效果直观展现,这样就能筛选出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式。到示范田,你就看到密植高产技术的种植效果了!” 李辉恍然大悟赶紧来到示范田。看到示范田里高大挺直的玉米,李辉告诉记者:“这样的密植种植方式比我种的玉米一亩要多种出两垄,难怪能增产呢。以前我们株数多了,就会倒伏,专家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眼见为实的效果让李辉很服气,他决定明年玉米全部采用这种方式种植。 近年来,通辽市不断在破解玉米增产瓶颈上下功夫,在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的帮助下,依托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条件,开展耐密玉米品种鉴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机械粒收技术研究等试验示范,集成完善密植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筛选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生产模式的耐密高产品种,为玉米产量稳步提升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应用推广的技术集成模式。(李丽颖)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我国乳制品市场首次向巴西开放
- 江西上饶:早稻机收促增产
- 预制菜受追捧 各地致力打造产业高地
- 减排固碳 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 莫斯利安携手《巧手神探》点燃全民手工热潮
- 天津:降雨高温轮番来袭 多举措保障农作物生长
- 河南:7600万亩秋粮长势良好
- 浙江:高温炙烤 科技手段为农场降温
- 沈阳市抽检乳制品样品8批次全部合格
- 源本生鲜食品安全智慧治理体系:以社会共治为核心理念,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全链条保障
- 农发行:上半年投放粮棉油贷款超3000亿元
- 中央厨房生产管理系统面临的实战挑战与应对举措
- 光明致优娟姗鲜牛乳重新定义高品质鲜奶
- 新疆:小麦夏收工作进度过半
- 田间“农管家” 助农在一线
- 我国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
- 君乐宝复购率高出进口品牌二成
- “黏豆包村”守好“精”“严”关 推动小豆包变成大产业
- 湖南:创新管理模式 巩固粮食增产
- 吉林:卫星看耕地变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