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在低镉水稻研究中取得进展
本报讯 水稻容易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元素镉,中科中取展使得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院植研究并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低镉得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水稻我国稻米镉污染问题形势严峻,中科中取展其中南方稻米镉污染情况尤为严重。院植研究我国栽培稻分成籼、低镉得进粳两个亚种,水稻籼稻主要在南方地区种植,中科中取展较粳稻具有更强的院植研究镉积累能力,其可能是低镉得进南方稻米镉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水稻鉴定调控籼稻籽粒镉积累特性的中科中取展分子模块,降低籼稻籽粒的院植研究镉含量,培育低镉安全水稻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低镉得进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何振艳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初次鉴定到一个参与镉转运的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成员OsCd1。研究发现,OsCd1为镉的次级主动转运蛋白,主要在水稻根的质膜上表达,其缺失可显著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效率和籽粒镉积累量,说明该基因参与了水稻根部镉吸收和籽粒镉积累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籼稻和粳稻中,OsCd1基因型出现显著分化,其中OsCd1V449主要在粳稻中存在,其镉转运能力显著低于籼稻基因型OsCd1D449;田间试验表明,将粳稻基因型OsCd1V449导入籼稻品种后,含有OsCd1V449的水稻近等基因系籽粒镉含量可显著降低,表明OsCd1V449基因型在低镉籼稻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该研究发现了参与水稻镉吸收和籽粒镉积累的OsCd1基因及其低镉积累的自然变异OsCd1V449,对水稻镉积累分子机制的阐释和低镉水稻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